座机:

  0538-6612616

       0538-6712616

       0538-6622616


联系人:

  史校长:13053886905

       易校长:15588585622
  李老师:13325292016

地址1:泰山区文化路64号欣欣家园爱琴海琴行(乐器销售与培训)

地址2:泰山区东岳大街仓库路小学东50米棉麻院内一楼(乐器培训)

地址3:泰山区金山路24号,原金山影剧院内。

QQ:3236089257

新浪微博:泰安爱琴海艺术培训

抖音:泰安爱琴海艺术培训

键盘上的音乐史—— 贝多芬 Ⅰ.

发布时间: [2025-3-14-14:19:16]    浏览量:152次

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,最终耳聋的音乐家,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。这个表面狂傲的人,在事实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。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,他不敢表露出来,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,只好选择离群索居。他没有知音,甚至连朋友都没有。但是,贝多芬接受了现实,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。因此他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。


——罗曼·罗兰《名人传》







路德维希·冯·贝多芬

Beethoven, Ludwig Van 1770-1827
    

德国作曲家、钢琴家。

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,开浪漫主义之先河。他是古典乐派音乐与浪漫乐派音乐的桥梁。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,他是音乐的英雄,他的伟大、他的声誉,不仅仅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,而且是近代艺术中最英勇的力量。


法国作家、音乐学家罗曼·罗兰赞扬贝多芬说:“我不称那些以智力或体力来取得了胜利的人们为英雄,我所称为英雄的,只是些心灵伟大的人”。贝多芬解放了音乐艺术,使其民主化,他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创作,而不是为了提供炫技的材料。他彻底改变了他从事写作的每一种曲式。他的音乐本身是伟大的,但他特别之处是伟大个性的表现,把人心灵里一切感觉毫无保留地显露无遗。

从前音乐对人们而言只是处于服役的地位,而贝多芬却把音乐和音乐家从中解脱出来。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,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,贝多芬音乐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"通过苦难---走向欢乐;通过斗争---走向胜利"加以概括。

他的作品从简单的歌曲到复杂的交响曲,都同民间音乐有庁各种各样的联系。因此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,他的音乐既内容丰富,同时也易于为听众理解和接受。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、斗争和胜利。因此他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,鼓舞着人们的斗志,即使是现在,贝多芬的作品依然是人们倍感亲切的。
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·罗兰在他的《贝多芬·创造者》一书中说:“他不是牧羊人,他是率领牛群的公牛……”在描绘他的肖像的同时,我也描绘了他的同类---我们的世纪。我们的梦,我们自己……欢乐。不是灵魂在阴暗一隅将自己吞噬的粗俗的欢乐,而是为战胜苦难折磨而挣扎奋斗的欢乐,是战胜自我的欢乐,压倒并拥抱命运的欢乐……巨硕的公牛张着狂暴的眼睛昂着头,屹立于高山之巅、深渊之侧、吼声回荡,超越时代……”

贝多芬生平

贝多芬1770年生于波恩,他的祖父原来住在比利时安多普,于1732年21岁时离家出走,迁至波恩定居,成为当地选帝侯的宫廷歌唱师。因此,严格说起来,贝多芬并非是纯粹的德国人。

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宫廷歌唱师,还是个粗暴的酒鬼,总希望利用他的第2个孩子路德维希的音乐天才,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才能,当时又见到音乐神童莫扎特访问波恩,他便决心训练贝多芬成为莫扎特第二,用以钱养家。他用鞭子来教贝多芬,幼小的贝多芬只得一边哭泣一边守着钢琴练习。

贝多芬的早年音乐教育得自他的父亲和几位平庸的教师。1778年3月26日,科隆的报纸上登着“6岁幼儿”演奏的广告,那是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要吸引人们的注意,故意将贝多芬的年龄减少两岁。贝多芬在40岁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,就是这个缘故。他的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,是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,婚后备受生活折磨,在贝多芬17岁时就去世了。1779年他成为宫廷管风琴师C.G.聂费的学生,1784年任他的助手。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,聂费对贝多芬的帮助较大。是聂费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传授给他、帮助他发表他的钢琴作品。此外还指导他音乐以外的课程。

14岁以前,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,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,在那里攻读了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,也接触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,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1787年年轻的贝多芬受到选帝侯的恩准,前往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,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神童莫扎特,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让他做即兴演奏,当莫扎特听完之后就预言说,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。

不料此时贝多芬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、在维也纳只停留了6周便返回波恩。母亲病故后,不满20岁的贝多芬担负起养活全家的责任。1787年冬季,贝多芬通过挚友F.G.维格勒的推荐,进入波恩有名望的布罗伊宁夫人家任家庭音乐教师。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,贝多芬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、学识渊博的教授、文艺家,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。他们谈论莱辛、席勒和歌德,也谈论政治、哲学和艺术,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,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、正义和人道主观的艺术观。他和布罗伊宁家人的友情一直保持到最后。



贝多芬作品创作

1792年海顿访问波恩时看到贝多芬的某些早期作品,邀请他去维也纳随自己学习。在那里,因贝多芬举止粗鲁,往往很唐突。贝多芬对于跟海顿上课的效果并不满意,于是改从申克学习理论,后来又师从阿尔布雷贝加学习对位法,从萨列里学习作曲。他在此均未学到更多有益的东西。但自此以后,贝多芬便定居在维也纳,除了偶尔访问一下农村外,他就在维也纳度过了后半生。在维也纳的30年中,贝多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乐曲。

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推荐,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,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,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,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。此外,金斯基亲王、洛布科维茨亲王、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。

1795年,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,即3首为钢琴、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。此后5年他又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,《第八钢琴奏鸣曲》(悲怆)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品。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遍及欧洲。


贝多芬终身未婚,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。他追求的对象较多,但终因为阶级、金钱、地位等等导致婚姻的终生失败。

贝多芬死后,人们在他的衣柜里的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,是写给他的“不朽的情人”的,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,年份也无法考证。经多年的争论,现在认为收信人是维也纳一位夫人安托妮·勃伦塔诺。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女弟子的,如钢琴奏鸣曲《热情》、《月光》便是。

《热情》作于1804年,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,出版时题赠给她的兄弟弗朗茨。

《月光》作于1801年,则直接赠给他的表妹朱丽叶塔。


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,与王公贵族相往来,但他完全不像海顿那样,置向身于臣仆的地位。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,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,贝多芬断然拒绝,冒雨回到自己的家,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。

1812年夏、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。一日他们正在挽臂散步,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,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,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,贝多芬则直冲而过,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。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:“我按着您的功绩尊敬您,但您过分抬举他们了”。


贝多芬最致命的悲惨遭遇是耳聋。从1796年开始,到了1800年他的听觉已经越来越不行了。为了要听歌手们的歌声,他不得不坐在离舞台最近的位子。他十分担忧,又不愿告诉别人。加上恋爱上的挫折,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顶点。当时他住在维也纳近郊海利根施塔特镇,曾打算自杀,并写下了遗嘱。

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毁了这次精神危机,他用自己的音乐向全人类、向大自然、向上帝倾诉心中的苦恼。这个时期贝多芬写下了《田园奏鸣曲》

G大调、b小调、降E大调三首奏鸣曲,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心中信赖与绝望的交互感。此外又写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《克莱采》,在曲中吐露了他的心情。


就在这个时候法国南方发生了革命,连维也纳也感染到战争的气氛,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申德勒在一封信上写着:“贝多芬崇拜共和主义,他是一个喜爱自由与国民独立的人。……他希望百姓都能参与国家政治。他希望法国能举行普遍选举,而且他期待着拿破仑,认为这就是人类幸福的基础。”在这样的想法下,贝多芬写下了一首新的交响曲,题名为《拿破仑》,并要将它献给心中的伟人。不料当他完成乐曲时,却传来了拿破仑自立为皇帝的消息,他非常失望,痛声地说:“拿破仑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!”。他把最初的献词撕毁重新取名,这就是大家最喜爱的第三交响曲《英雄》


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:

1792-1803年为早期;

1803-1817年为中期;

1817-1827年为晚期。

当然其中许多作品的写作年代是交错的,不能完全按完成的年代把它们纳入各个时期。


纵观贝多芬一生的创作,他在作曲技术上有许多新的发展:

他扩充了奏鸣曲式的结构,加强了它的表现力。他的主题、过渡、副主题都连接得很紧凑,转调也更加自由,打破了过去各乐章之间以及主题与副主题之间调性关系的陈规,使调性色彩更丰富,适合表现更绚丽壮观的内容;他首先在交响曲中使用谐谑曲,他的谐谑曲在轻快的节奏中表现严肃端庄,甚至是悲壮的如火如荼的情绪,他把谐谑曲写得风起云涌,气概非凡;他在《第九交响曲》中加入人声,成为交响曲史上的一大创举;是他首先在他的第六交响曲上写下了《田园》的标题、预示了浪漫乐派标题音乐的出现;他极重视音乐中的力度处理,在曾在一个125小节的乐章中写了95个强弱记号,为了表达情感的突变,强与弱有时突然转换;他善于写变奏曲,曾用一个主题写成33段钢琴变奏曲……


贝多芬的晚年生活十分困难,《第九交响曲》的演出虽然获得了辉煌的成果,引起听众如狂的欢乐,人们5次以雷鸣般的掌声对他表示敬意,但是这次成功实际上并没有给贝多芬带来任何帮助,他的艰难的物质生活状况丝毫没有改变,后来他的健康状况显著恶化,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,他死时身边没有一位亲人。


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,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大浪潮,当地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,有两万人护送着他的棺柩。

在贝多芬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(1791-1872)的题词:“……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,笼罩这个你的并不是志颓气衰,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;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,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