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机:

  0538-6612616

       0538-6712616

       0538-6622616


联系人:

  史校长:13053886905

       易校长:15588585622
  李老师:13325292016

地址1:泰山区文化路64号欣欣家园爱琴海琴行(乐器销售与培训)

地址2:泰山区东岳大街仓库路小学东50米棉麻院内一楼(乐器培训)

地址3:泰山区金山路24号,原金山影剧院内。

QQ:3236089257

新浪微博:泰安爱琴海艺术培训

抖音:泰安爱琴海艺术培训

这位被爸爸“鸡”了整个童年的音乐巨匠,穷极一生自我疗伤

发布时间: [2024-3-6-15:34:35]    浏览量:90次

“原生家庭”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词,它指的是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,是相对自己成年后组建的家庭而言的。不论是谈及一个人的丰功伟绩还是他/她的坎坷遭遇,我们总会关注原生家庭对他/她的成长和事业成就的影响。有人将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:“一切都是童年的错,一切都是妈妈的错”。



实际上,在原生家庭中,父亲的角色也十分重要。加拿大学者丹尼尔·帕克特(Daniel Paquette)认为,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在于抚慰和使孩子平静下来,而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在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更为突出。良好的父子/父女关系会刺激和唤起孩子的情绪、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危险、增强抗压能力,从而使得孩子成年后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所畏惧、独立生存。


不少艺术家的原生家庭环境激发了他们的天赋,但也塑造了他们敏感忧郁的艺术人格,在这一个过程中,父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而当提到被爸爸“鸡”了整个童年的音乐巨匠,你的脑海里闪过谁的名字呢?朗朗?傅聪?贝多芬?

 



24小时专属陪练



以上三位音乐家的童年都是在爸爸们的“鸡娃”教育模式中度过的。相比于朗朗和傅聪的父亲,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更“稳、准、狠”的狼爸。


1770年,路德维希•凡•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,祖父和父亲约翰•贝多芬都是宫廷歌手,母亲则是宫廷御厨的女儿。约翰•贝多芬夫妇生育了8个子女,但只有贝多芬和一个弟弟、一个妹妹活到成年,兄妹三人均患有残疾——贝多芬听力不佳,弟弟腿有残疾,妹妹视力障碍。


这样“先天不足”的家庭注定是难以幸福的。更为致命的是,父亲约翰•贝多芬嗜酒如命,是当地有名的酒鬼。也许是对生活的不满,也许是对孩子寄予厚望,父亲在贝多芬年幼时便对他进行“鸡娃”教育。



贝多芬的父亲要求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、小提琴,想要通过严厉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似的的音乐神童。父亲化身“24小时专属陪练”,要求贝多芬时刻在琴凳上坐着。当喝得烂醉如泥的父亲带着朋友回家时,年幼的贝多芬还要顶着惺忪睡眼弹琴给客人听。母亲去世后,父亲的“鸡娃”教育变本加厉。


平常练琴的时候,贝多芬也如履薄冰,害怕弹错音便会遭受父亲的鞭打。在父亲的重压下,年幼的贝多芬生活中只有一件事:练琴。



不能比莫扎特差



坦白说,约翰“鸡娃”的成果很明显。经年累月练琴使得贝多芬具备了扎实的童子功。8岁那年,贝多芬拜宫廷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,并完成了首次登台演出。



与许多家长相同,狂热“鸡娃”的约翰也喜欢将自己的儿子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进行比较,他心目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天才少年莫扎特。约翰的教育目标很明确——儿子,你必须优秀,你不能比莫扎特差!


从贝多芬的音乐成就看,约翰的“鸡娃”目标无疑是达成了的。1785年到1786年间,贝多芬学习小提琴,完成《三首钢琴奏鸣曲》的创作。第二年的春天,贝多芬初次访问维也纳,见到了莫扎特和华尔斯坦伯爵,备受二人赞赏与支持。3年后,贝多芬与作曲家海顿结识,并创作了两部清唱剧。之后的几年时间里,贝多芬定居维也纳,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。


从1796年开始,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有如泉涌,在情感冲突强烈、饱受病痛折磨与现实生活的压力中,创作出了许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。

 



用音乐疗伤



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,而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。不幸的是,贝多芬的童年属于后者。


母亲的早逝、父亲的强权、兄弟姊妹的早夭无疑是贝多芬敏感性格的源头,以至于贝多芬成年之后在亲情、爱情中遍体鳞伤,他的所有的悲伤与爱慕,都只能通过音乐倾诉。


面对喜欢姑娘时,现实中的贝多芬总是表现得神情木讷、脾气古怪,不会表达爱慕之情,他将一腔浪漫衷肠倾注到《月光》、《致爱丽丝》的旋律中。


童年时父亲严厉的要求和粗暴的教育方式激励了贝多芬的进取心,但也对他的艺术性格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——他感情奔放而又敏感脆弱,他有强烈的表达需求但又怯于沟通,他深受束缚而渴望自由。



在才思泉涌的同时,贝多芬的听力渐渐丧失,他承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,焦虑、悲愤、痛苦,用对自由的渴望和与命运抗争的决心谱写出了大气磅礴、情绪饱满的《英雄》、《命运》。

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点,他仍在抗争,仍在创作。他的作品不仅是古典音乐的高峰,更是浪漫主义的光明使者,他在向世界宣布:“音乐终于来了,尽管是因为创伤。”

 

尽管两百多年过去了,贝多芬的音乐仍旧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他既是自由主义的歌颂者,又饱含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。这个不善言辞的浪漫天才,也许在音乐旋律中,最终和自己不那么幸运的一生和解了——人生呐,只有扼住命运的咽喉,才能成为灵魂的守望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