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琴者练习的动力,少量来源于自己对于练琴这件事的好奇心,以及他人的鼓励与激励。更多的来源于自己是否充足的精力。
前者属于“外驱力”,是通过外界的“驱使”与影响,使自己练习的动力产生了变化;后者属于“内驱力”,是自行的“驱使”。
为什么“外驱力”无法成为我们练习的主要动力呢?这是因为无论是自己对于乐器的好奇心,还是别人的鼓励,这些并不能直接带来演奏技术上的提高。
而演奏技术上没有提升的话,也就不会有明显的“正反馈”。因为只有“正反馈”,才是自己不断练下去的真正“动力来源”。
所以我们现在明白了,“外驱力”仅仅只是“辅助”,想要获得演奏技术上的提高,想要收获“正反馈”,还是得依靠“内驱力”。
所以,学琴者自身的状态,自我精力的管理与分配,就直接影响了练习的效果。
一个日常生活规律、作息科学的学琴者,他在练琴这件事上也一定会有较高的效率。
即使每天较忙,练习的时间不多,他也能从中挤出时间,进行劳逸结合,调节身体与大脑。
因为精力充沛,再加上善于利用时间,这样的学琴者,即使每天只练20分钟,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,并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的练习计划。
每次练习之前,就已经“规划”好当天的任务量与练习时长了。同时,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技术,他的练习也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,加大强度。
看似练得不多,实际上每天都是有效率的“刻意练习”。
最重要的是,学琴者的精力,管理与分配得较好,完全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工作。
这样,产生较明显的“正反馈”,便是理所应当的了。